
“價廉”=“暢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所謂的消費升級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從創投圈到電商從業者,幾乎所有人都在講,相比起那些人云亦云者,范志的感觸更深刻。
從2009年開始,范志就在北京動物園做服裝批發。他開著一家7平米的小店,做的是女裝、休閑類男裝的批發生意。刨開租金、水電和兩個導購員薪水,平均每個月能有7萬元左右的收入。
隨著電商的發展,范志逐漸感覺到了來自線上銷售的壓力。進入2014年,去掉所有的開支,范志平均一個月能掙到一萬多元。隨著收入變化的還有批發市場門店的頻繁更新。
“一起做的同行慢慢開始轉行去干別的了,從2013年開始周圍的檔口就不斷在換老板?!狈吨居∠笾?,從2012年開始,一些年輕人慢慢進入到動物園批發市場里來,“2012年淘寶已經很有名了。那些年輕人覺著線下開個小店,線上再弄個淘寶小店掙錢容易,他們就都進來了?!?/p>
蜂擁而至的結果是,動物園批發市場檔口租金的提高。2009年范志小店的租金是每個月21000元,到了2012年,這個價格就到了27000元。
租金變高,銷售額下降。范志掙到手的錢越來越少。
重新定義零售
范志的實體小店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升級浪潮下小零售商縮影。在動物園批發市場整體搬遷,范志把自己的小店搬到了燕郊。而在全球背景來看,更多比范志大得多的百貨商店、零售商選擇了關門。
電商的發展對線下實體店盡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從整體趨勢來看,電商增長降速是不爭的事實。來自易觀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網上零售額達3.4651萬億元,增速為26.1%,而2014年、2015年分別是49.9%、36.2%,這三年網上零售額的增速一路下滑。
放緩的原因是什么?今日資本創始合伙人徐新有這樣的解讀:“一是人口紅利沒有了,二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沒有了。沒有什么紅利了,線下的人說不行,來客數下降了,到網上去撈?!?/p>
進入下半場,所有人都瞄準了存量。線上與線下的資源需要整合,電商與實體店,這對曾經的對手,如今必須握手言和。
說不明白的“新零售”
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馬云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過去了,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未來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物流本質是消滅庫存。
正是在這場大會上,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而他對新零售的解釋是,將“人、貨、場”等傳統商業要素進行重構的過程。
今年2月20日,阿里與百聯簽訂新零售戰略合作協議,會后接受媒體群訪時,有記者提問張勇,“什么是新零售?您能不能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跟我們講一講這個概念?”張勇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本來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創造出來的。未來出現的大家看不懂的業態,就對了。”
馬云、張勇把“新零售”概念講明白了嗎?華夏時報援引業內人士觀點稱,“對于新零售未來到底是什么一種模式,包括馬云、張勇在內都不能講清楚?!?/p>
但有一點馬云做出了明確的表述,阿里的線下拓展和百聯的線上嘗試,都還算不上新零售。在馬云看來,未來根本沒有純線上,也沒有純線下,新零售概念的提出是面向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將來,“現在傳統零售商日子是非常難過,沖擊傳統零售不是我們的目的。阿里巴巴的價值是作為一個平臺賦能別人,幫助中小企業成長,真正服務好消費者。”
“智慧零售”樣本
零售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賣貨的問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庫存。范志的小店每年會去江浙一帶的服裝分銷商進三到四次貨,哪些品類賣得好,完全依據經驗?!澳男u得好完全是靠賭,這個沒誰能說得好?!狈吨菊f,“庫存很大是常有的事?!?/p>
人機圍棋大戰讓人工智能的概念迅速普及開來,當國外公司在研發人工智能下棋的時候,務實的中國企業其實已經將人工智能與生意相結合。
在京東商城副總裁、Y事業部負責人于永利看來,“人工智能和零售業的結合沒有想象的那么遠,其實仍然是一個零售業的根本問題?!?/p>
2015年8月中旬,京東與美的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實現供應鏈深度結合。京東作為自營電商平臺,每個月中旬會基于對用戶購買習慣和購買數據的判斷,制定下個月的電飯煲采購計劃并通過系統發送給美的。美的會參考電飯煲產能、物料儲備情況進行調整。雙方達成一個協同的電飯煲銷售計劃。
采購進行到這一步并沒有結束,京東采購部會通過系統實時了解電飯煲的生產進程。同時也會關注京東商城中美的電飯煲哪個型號非常暢銷,馬上要求美的優先安排暢銷型號電飯煲的生產。
生產完成后的電飯煲被運送到美的全國各地的倉庫。這些庫存信息也自動共享、進入京東的智能補貨系統。補貨系統會根據美的、京東倉庫之間已建立的相互支援關系,美的的實際庫存,京東未來0到兩周內的銷量數據等自動算出京東向美的各個倉庫的電飯煲下單量。兩家企業的工作人員還會基于貨車運載能力對這個下單量做調整。
供應鏈鏈條聯結起了上游品牌制造商、代理商到終端的渠道商,在于永利看來,如果沒有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和決策能力,將嚴重制約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服務水平和產出。而京東的這條智慧供應鏈的核心正是以用戶需求驅動庫存優化,未來是可以實現零庫存銷售的。
較量的實質
來自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市場關閉,這些關閉的百貨市場、購物中心,是中國實體商品交易市場走向閉店潮的一個縮影。
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曾說過,“中小零售店經營不善的緣由并不在于大型超市的崛起,而是經營方式已經落后于時代,被顧客所淘汰。”這句話同樣可以套用在實體零售與電商之間。
陣痛之下,一些實體商業企業謀求破局之道。它們選擇與線上電商企業合作,融入互聯網的過程中,放棄簡單把商品掛在網上的粗放型模式,轉而尋求精細化、注重過程的管理方式。
此前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白雪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互聯網+時代,電商與傳統商業不能論個誰輸誰贏,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互利共贏:“互聯網思維說白了最主要的是一個共享,無論是對傳統的商業還是對這種互聯網來講,增加他和消費者的粘性都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大數據的分析他其實是增加粘度的一種方式。因為你只有很清楚地知道你每一個消費者他的喜好,他的消費習慣,包括他的價格支付能力,那么你才能夠真正地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務?!?/p>
電商企業手中握有海量的用戶數據,大數據的精準畫像和對用戶需求的準確把握,聯手線下企業做好用戶體驗和服務。無論是阿里的“新零售”還是京東的智慧供應鏈,最終要解決的仍然是誰更懂消費者,誰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這場消費者爭奪戰背后,其實是有關人工智能、智慧協作的技術比拼。
在互聯網資深觀察者李東樓看來,所謂的重新定義零售,實質上都是在通過技術改變原有的零售業態。阿里基于平臺模式,更多的是采取整合線下企業的形式。而京東因為自營模式,它本身就是一個零售商,在與傳統零售業結合過程中,它因自有的經驗其實更懂零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