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百世物流向SEC提交IPO招股書,招股書顯示,百世物流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為32.48億元(4.71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4.77億元大幅增加了119.8%。
繼一線梯隊的順豐、三通一達上市,二線梯隊德邦物流重啟IPO之后,百世物流也正式開始向IPO沖刺。
二三線全網型快遞,大多物是人非
自從申通率先宣布借殼上市開始,快遞行業就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上市競賽。這場上市競賽呈現出行業領頭羊之間的你追我趕,其實給快遞業二三線品牌帶來的是更大的挑戰:這些品牌雖然也有一定市場知名度,但在整個快遞行業的市場份額卻很有限。
2016年五大快遞公司三通一達+順豐已經上市,與這些快遞公司形成對比是,還沒有上市甚至還在重癥監護室的其他幾家全網型快遞公司,如中國郵政速遞物流、百世物流、天天快遞、全峰快遞、國通快遞、優速快遞、快捷快遞、宅急送、速爾、德邦、安能。
中國郵政快遞是國家隊,不是一般小老百姓考慮的事情;
天天快遞已經賣身蘇寧加入阿里戰車,暫時不差錢,好像想象空間巨大,天天快遞本身也有8400多萬的利潤。
繼2015年底被迫暫停IPO后,德邦物流再次向A股發起沖擊。日前,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的信息顯示,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遞交了A股IPO申請,公司擬在上交所發行不超過1.5億股,預計募集資金29.88億元。
百世物流最大股東為阿里巴巴,持有75,831,692股,持股比例為23.4%。如今背靠阿里爸爸的百世也開始沖刺IPO了。
全峰快遞得到了中青旅物流的控股投資,創始人陳家海已經邊緣化到二線,只任總經理,卸任董事長一職,好像已經失去了決策權。
優速快遞正在找一條大包裹的差異化路線,看起來是蒸蒸日上。
剩下的就是:快捷快遞、國通快遞、速爾快遞、安能快遞、宅急送
快捷快遞已經與速遞易完成投資,速遞易是三泰電子控股的子公司,因為速遞易自提柜,三泰電子巨虧,似乎自身都要帶上ST的帽子。
剩下的四家全網性快遞公司,國通、速爾、安能、宅急送好像也都有一個非常不錯的金主,。
在行業領頭羊紛紛上市的壓力下,一些規模較小的快遞已經認識到了差異化競爭的必要。今年宣布融資30億的速爾快遞就提出將企業件和零擔快遞作為市場定位,優速快遞則將大包裹門到門服務作為戰略定位,這些都將和目前小件零散包裹為主的情況形成一定區分。
業內分析,目前快遞行業成本壓力加大,同質化競爭激烈,微利化的趨勢讓企業不得不向資本靠近尋求支持。而且,民營快遞企業上市后,未來快遞業的經營模式也將發生巨變,粗放性快遞加盟模式將逐漸被經營管理一體化、服務標準一體化的直營模式所取代。
中國快遞市場洗牌即將結束。

看上去欣欣向榮對不對?可是目前快遞市場集中度不并高,目前可以說還處在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你能說出行業前三強是哪三家嗎?這三家在行業占比有超過80%嗎?一個有序的市場不應該是目前這種行業格局。
去年年底,蘇寧收購天天快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拉開快遞行業兼并重組的序幕。
圓通、中通、申通、韻達和順豐有了充足的資本支持,并購重組和資產投入是必經之路。
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去年就曾明確表示,登陸資本市場后,申通在橫向和縱向產業鏈上都將開展更多的嘗試,不排除收購整合國內外快遞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緩解行業惡性競爭局面。
而且,縱觀國際快遞巨頭發展史,并購整合都是必經之路。借助資本力量加大投入與整合力度,上市的快遞企業具有先發優勢。
2月中旬發布的《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積極打造“快遞航母”,形成3-4家年業務量超百億件或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快遞企業集團,培育2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良好商譽度的世界知名快遞品牌。
此前發布的多個政策文件也鼓勵快遞行業的兼并重組。
如《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各類資本依法進入快遞領域,支持快遞企業兼并重組、上市融資,整合中小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加快形成若干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如今一線快遞已經上市成功,二線或準一線的幾家快遞也開始沖刺IPO,其余的二三線快遞還能尋求怎樣的發展,才能不至于在洗牌期就消失呢?
重壓之下,二三線快遞如何生存?
二三線快遞企業,絕大多數都深深地陷入了電商件的紅海而不能自拔,是時候轉型了。
關于物流企業轉型方向,業界普遍的觀點是,一線企業要向綜合物流企業轉型,中等物流企業應該向專業化轉型,小企業向個性化服務轉型。
如果你是一家中小型企業仍朝著大而全的方向轉型,或許就危險了。
說得具體一些,企業在“倒下”之前還是有一些普遍“特征”的——網點大面積出現異常,員工工資發放延誤,拖欠司機運費……
2014年年初,總位部于上海的匯強快遞被收購前,就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其后來被世合集團收購,并更名為“世通快遞”。
二三線快遞企業想要生存,首先要夯實基礎,以穩固防守為上;其次,等待對手犯錯誤,一旦有機會,必須主動出擊。市場就是這樣一點點攢起來的。欲速則不達。
資本是是個好東西,但它絕不是萬能的。在當前行業發展狀態下,融資對于大部分快遞企業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只是自身權益出讓多少的問題。反過來想,當快遞企業都能獲得融資的時候,融資與否已經不再是能否打敗對手的“殺手锏”。試問,在快遞企業中、特別是二三線企業,有哪一家在獲得融資后發生了質的改變?
當順豐、圓通、申通等快遞企業紛紛上市后,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與二三線快遞企業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二三線快遞企業試圖靠“輸血式”的融資已經幾乎不可能縮短這種距離了。
那么,二三線快遞企業的命運和出路到底將會是怎么樣的?每一個快遞人都曾思考過這樣的問題。要么被一線物流、快遞企業收購,要么不斷出讓股份以獲得融資,要么二三線快遞企業聯合起來,組建嶄新的快遞企業,試想宅急送、國通、全峰、快捷等企業聯合起來,戰斗力也不容小覷。
中國的快遞在歷經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已經進入了歷史的拐點,而資本則進一步加速了拐點的到來。這兩年的發展情況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二三線快遞企業能否拐過這道彎。
中國很大,中國的市場也很大。速爾和優速等快遞企業則趟出了一條二三線快遞企業的成功之路,那就是:開辟細分市場,堅持差異化的道路。
當然,差異化發展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是痛苦的,甚至比創建一個公司還要難上百倍。電商產生的業務量很大,增幅也很快,但是他終究也只是快遞的細分市場之一,大件、冷鏈、制造業、農業、跨境等細分市場更是值得大家爭奪的未來。
同質化、價格戰、兼并重組,是每一個行業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相比于國際快遞企業,中國的快遞仍處在上升階段,雖然是前景最被看好的行業,但是背后暗潮涌動,誰都不敢保證未來的市場中一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